习近平主席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
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中共中央向黄埔军校同学会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黄埔军校同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联系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爱国群众团体,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为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反对“台独”分裂、推进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希望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为救国济民而生
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看似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的中国,却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再次陷入军阀分裂割据的混乱之中,硝烟四起,民不聊生。
孙中山先生继续号召武力讨袁,倡导护法运动,但不幸均以失败告终。接连的失败,使中山先生意识到革命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未能建立起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装力量,依靠军阀的力量终究是靠不住的。
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为孙中山先生认识世界和中国打开了新的视野。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孙中山先生决心以俄为师,筹建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广纳有志青年并培养他们,以期使之成为真正的革命军队的骨干。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制定了国共合作方针。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两党代表同聚一堂,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创建于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1924年6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革命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在广州正式诞生。
革命者来
“到黄埔去!”是百年前有志青年的崇高理想。他们不畏艰难险阻,辗转前来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当时,每一位进入军校的学生都需要填写一份“详细调查表”作为档案文件。在这份调查表中,最打动人的就是“何以要入本校”一栏,立志救国的热血青年写下了他们的心声:
“锻炼一个有革命精神的军人来为主义牺牲”(陈赓)
“欲挽救中华民族之衰微,民权之旁落,民生之凋敝,非用有组织有主义的强有力能军队不可”(杨其纲)
“期锻炼健强、有主义、守军纪的军人,分担革命事业的责任”(刘仇西)
“就是赤诚地想去革命,而来受实地训练革命的工作”(洪剑雄)
“因志愿在救国”(刘云)
……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出席并讲话,他说,开办黄埔军校,“其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革命军必须富有革命的志愿,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救国救民,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黄埔军校的二门门口挂着一幅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另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映照出那个年代“要革命,到黄埔”的时代强音。
自此,这所将星闪耀的军校登上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在这里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他们走向了东征的战场,剪除军阀;走向了北伐的战场,力促统一;走向了抗日的战场,奋勇杀敌,驱除侵略者,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见证第一次国共合作
为了办好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队,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不懈努力。大批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背景下,通过应聘、应考渠道进入黄埔军校,成为建校、建军的中坚力量,对黄埔军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有姓名可查的前六期黄埔军校师生中为共产党员的有近800人,其中很多人成为组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到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军校学习苏联红军的经验,设党代表和政治部。1924年11月,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到任后,充实了政治部机构,建立起一套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重订政治教育计划,加强政治课的教学,丰富政治教育内容。
军校还经常邀请国共两党领导人来校演讲,讲解有关革命的各种问题。后来,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等人也到军校担任政治教官,他们授课很受学生欢迎。
周恩来还指导建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主张革命军一律采取党代表制,建立政治部,从事政治训练。联合会还派人到各地的部队去发展组织,人数最多时发展到两千多人,团结了大批革命军人。
黄埔军校创建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人,破坏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将往何处去?令人担忧。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为维护国共合作,坚持团结办校,在中共广东区委统一领导下,共产党人开展了大量破局与开拓的工作,既实行必要的退让,又抵制蒋介石的“退党”诱逼,坚持“党内合作”,顾全并维护了统一战线大局,维护了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办学的热潮,因之持续高涨,第四期学生2200多人,按时于1926年10月毕业;第五期招生2260多人,第六期招生4400多人,“到黄埔去”——依然是各方热血青年的衷心向往。
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大力维护并推进了黄埔军校,是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一大突出贡献。
共赴国难
黄埔军校成立之后,师生很快走向战场并在战火中成长。
1925年至1927年间,黄埔军校师生先后参与东征和北伐,他们英勇无畏,奋力杀敌,革命势力蓬勃发展,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以沉重打击。
1931年秋,日本帝国主义者悍然制造九一八事变,随后侵占了东北三省。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奋起号召:坚决抗日、收复失地。
国难当头,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人们挺身而出。据统计,有200多名黄埔教官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2/3的抗日之师。
赵一曼(黄埔武汉分校6期生),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与日军作战负伤,次年牺牲;
谢晋元(黄埔1期生),1937年10月26日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4昼夜,有效地牵制日军,掩护中国十万主力部队撤退;
戴安澜(黄埔3期生),1942年3月7日率部队打响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战——同古保卫战,在5月份的撤退途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8岁;
左权(黄埔1期生),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
……
统计资料显示,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1000多人,相比之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军校生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天下黄埔是一家”
1984年元旦,侯镜如、蔡文治、宋希濂等黄埔人发起了旅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亲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
发起人之一、黄埔一期生侯镜如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因为面对当时中国军阀分割的局面,要统一,没有强有力的军队,是统一不了的,“统一”是黄埔军校的学员的历史责任,要一生一世扛下去。
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84年6月16日成立。其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
“天下黄埔是一家”,促进祖国统一,是一代又一代的黄埔人不懈的追求,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近日,有台军退役将领在岛内相关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呼吁“驱逐‘台独’,复兴中华”。
对此,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表示,这位退役将领的热血宣示字字千钧、句句铿锵,激起了两岸中国人根植心底的浓浓爱国情结,引发了两岸网民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他指出,百年前成立的黄埔军校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历史财富。台湾退役将领在黄埔百年纪念活动中的呼吁,充分展现了岛内黄埔人对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的传承坚守,对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执着追求。这再次表明,无论民进党当局如何煞费苦心“去中国化”,都割裂不了两岸同胞的中国心,削弱不了两岸同胞的中国情,更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